您的位置: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十五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解读(2026-2030年)

2026—2030

“十五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在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职业教育的定位实现了从 边缘配角核心支撑的历史性跃升。《十五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26-2030 年)》(以下简称《规划》)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了未来五年职业教育从 量的积累质的飞跃跨越的目标任务,为学生成长、企业发展、院校办学搭建了协同共进的生态框架。以下从核心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四大维度,拆解《规划》关键内容,助力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

01

“十四五” 收官 |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INDUSTRIAL DLOPMENT

回顾 2021-2025 年,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国际影响力四大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为 “十五五” 发展筑牢根基:

四大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规模结构持续优化: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 4500 万名,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基本持平,尤为关键的是,职业本科教育实现 “从无到有” 的突破,专业布局覆盖先进制造、新能源等 12 个重点领域,填补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空白。

产教融合深度推进:成功打造 2000 余家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 50 个市域产教联合体、80 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数字化转型加速落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整合 1028 万条教学资源,涵盖 19 个专业大类,其中虚拟仿真实训资源 7.8 万条、在线精品课程 1.1 万门,年均服务 850 万名学生在线学习。

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中文+职业技能” 项目覆盖全球 80 余个国家,在 20 个国家建立鲁班工坊,输出 30 余项专业标准。

现存短板:四大挑战亟待破解

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偏低:当前专业与产业匹配率仅 65%,新兴产业专业招生占比不足 30%,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能人才供给缺口较大,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存在错位。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 30% 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停留在 “实训基地共建” 等浅层层面,缺乏人才培养方案共定、课程共研、质量共评的协同机制,企业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数字化发展不均衡:中西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率比东部低 20 个百分点,教师数字素养整体偏弱,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社会认可度待提升:“职教层次偏低” 的传统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社会对职业本科教育认知不足,加之技能人才待遇保障、职业发展通道不完善,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仍有差距。

02

“十五五”核心目标 | 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

《规划》围绕 “类型特征突出、产教融合深入、数字赋能领先、国际辐射力强劲” 的总体方向,从五大维度设定了可量化、可落地的发展目标,为职业教育转型提供了 “硬指标” 支撑:

规模结构

职业本科招生占比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15%,中高职衔接培养规模扩大至30%,职业培训年均覆盖5000万人次。

产教融合

培育100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0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型企业达5000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万个。

数字化转型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率100%,建成5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新形态教材1万种,教师数字素养达标率90%

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30个鲁班工坊,输出专业标准50项,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10万人。

社会认可提升

技术技能人才平均收入较2025年增长30%,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职业教育社会满意度达85%

03

“十五五”关键任务 | 破解职教发展痛点

《规划》不仅设定目标,更以 “问题导向” 明确五大关键任务,针对性解决职业教育 “产教脱节、学历断层、师资薄弱” 等痛点:

深化产教融合

优化载体:依托国家战略区域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政府、企业、学校共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

健全机制: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激励政策,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支持,鼓励企业设立学徒岗位,按岗位总量的5%提取培训经费。

强化行业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在专业标准制定、人才需求预测、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行业人才供需动态监测机制。

推进数字化转型

升级基础设施: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工程,实现校园网络全光网覆盖,90%以上教室配备智能教学设备,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大数据中心。

创新教学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全环节融合,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教育”示范项目,研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完善资源体系: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实施“数字教材建设计划”。

加强职业本科教育

扩大规模:新增50所职业本科院校,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增设优势专业,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试点“3+2”“4+0”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推动职业本科院校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推行“双导师”培养制度,企业参与授课比例不低于总课程的40%。

打通升学通道:健全“职教高考”制度,增加职业本科对口招生名额,构建中职到高职、职业本科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培养体系。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育计划:建立“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到2030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65%,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

优化师资结构:提高行业企业骨干兼职比例,2030年达20%,设立“产业教授”岗,引进工匠大师入校。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开展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应用能力培训,建设100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开发1000门数字化课程。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推进“职教出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30个鲁班工坊,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模式。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

培养国际化人才:实施“留学中国—职业教育”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开发“中文+职业技能”课程。

·

04

保障措施 | 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为避免政策 “空转”,《规划》构建了 “组织 - 政策 - 督导 - 进度” 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联动机制

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职教改革重大事项;地方政府将职教纳入发展规划,落实 “一把手” 负责制,强化教育、产业、财政等部门协同,避免 “各自为政”。

完善政策保障,强化制度支撑

完善法律法规,修订《职业教育法》实施条例,明确企业参与权责,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规则,落实激励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健全职教生均拨款制,优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融资支持职教项目,发行专项债券。

强化督导评估,落实责任分配

依托国家职教智慧平台,建质量监测大数据中心,实时跟踪规划进展,开展督导评估,将职教纳入政府教育职责督导,开展院校办学评估与专业认证,建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发质量报告,加强宣传引导,举办“职教活动周”、“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典型案例与成果,营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氛围。

实施分年度计划,稳步推进落地

2026-2027 年:启动第二期 “双高计划”,建设 60 所高水平高职学校、160 个高水平专业群;培育 50 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率 80%。

2028-2029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占高等职业教育比重达 12%;建成 300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双师型” 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 60%。

2030 年:全面完成《规划》各项目标,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 2035 年职业教育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前沿奠定基础。


05

结语

《“十五五”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提升”,从 “类型教育” 转向 “价值教育”。对于学生而言,职业教育不再是 “退而求其次” 的选择,而是 “学历 + 技能” 双丰收的成长通道;对于企业而言,职业教育成为 “人才储备” 的核心阵地,可直接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对于国家而言,职业教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产业升级的 “核心支撑”。

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已来,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