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报道)天山逶迤,挡不住育人真情;戈壁浩瀚,隔不断家校同心。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启动“家访连心·携手育人”专项行动以来,路线向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幅倾斜。一支支由党员骨干教师组成的家访团,顶着40℃的高温,日均驱车四五百公里,只为把党的温暖、学校的关怀精准送达最需要的孩子和家庭。从石河子到吐鲁番,再到尼勒克县、阿克苏市、巴楚县……教师们的家访足迹,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不断延伸。
驾校旁的期盼与实习路上的叮咛
7月12日,烈日炙烤着戈壁滩,李凯与赵旋两位老师从石河子出发,经乌鲁木齐辗转抵达鄯善北。维吾尔族学生孜拉兰·吾守尔正在驾校学车,见到老师们的瞬间,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惊喜。家长格外重视孩子的技能学习,紧紧握住老师的手,话语朴实却饱含期盼:“孩子能在学校好好学本事,我们就放心了。就盼他专心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交流中,家长频频询问学校的实习安排与就业前景,眼神里满是对孩子未来的牵挂。李凯老师认真记录下家长诉求,承诺学校会统筹推进实习就业工作,让家长吃下“定心丸”。
7月13日下午六点,老师们赶往吐鲁番,走访维吾尔族学生古丽加米拉·伊斯坎代尔的家。此时,古丽加米拉正在企业实习,家长正忙碌着为她准备午餐。“孩子在企业实习辛苦,但能学到真技术,我们支持!”家长一边给老师递上西瓜,一边说道,“盼着孩子顺利毕业、早点就业,有个稳定的工作。”赵旋老师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就业帮扶政策,从校企合作单位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一一耐心讲解,家长频频点头,连说“这下心里有数了”。
兼职中的成长与病房外的嘱托
7月14日,乌鲁木齐的高温挡不住家访的脚步。刘睿、王大宁两位老师来到哈萨克族学生阿衣古丽・艾合买提家中,这位姑娘正利用暑假在餐厅做兼职,忙碌间隙见到老师,又惊又喜。阿衣古丽家庭收入不高,家长特意从家里赶来,与老师展开畅谈:“孩子懂事,知道帮家里减轻负担,但我们更希望不要影响学业。”谈及家庭情况时,家长略显局促地提到了助学金申请政策。刘睿老师当即拿出宣传册,逐条解释:“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困难家庭学生有专项帮扶,绝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失学,您放心,我们会指导孩子准备材料。”
7月15日清晨,两位老师又奔赴阿克苏市,走访维吾尔族学生古丽坚乃提・喀哈尔曼。她正在快递公司兼职,每天顶着烈日派送包裹,老师见到她时,汗水已浸透了工装。家访中得知,古丽坚乃提的父亲正在医院就医,家庭暂时陷入困境。家长强忍着担忧,轻声说:“孩子很努力,我们没啥大要求,就希望他好好学技术,能有个好工作。”王大宁默默记下学生的家庭情况,承诺会帮助协调申请学校临时困难补助,临走时反复叮嘱学生:“照顾好家人,有困难随时找老师。”
千里奔波的坚守与未来的约定
连日来,从驾校训练场到实习企业,从喧闹餐厅到繁忙快递点,老师们的家访笔记被家长的心声填满:有对实习就业的热切期盼,有对助学纾困政策的热心关切,更有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殷殷嘱托。路途遥远,饿了,就匆匆在路边啃口馕饼;累了,就在车上短暂小憩。但每当迎上家长热情的笑脸、触到学生真诚的目光,所有的舟车劳顿便化为乌有。
“家访不是简单的走访慰问,而是要让学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心田,把技能报国信念‘烙在脑中’”学院党委书记史文革在家访动员部署会上坚定地说。这条家访路,既是育人路,也是团结路。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正在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凝聚合力——通过聚焦少数民族学生成长需求、精准对接困难家庭,把党的教育公平主张写在天山南北,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寸绿洲——让每一朵石榴花都在阳光下绽放,让每一颗“石榴籽”永远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