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需 杨慧报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生动比喻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在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融入教学科研、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学校以“六个强化”为抓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始终,书写了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篇章。
强化党建引领,把准育人“方向盘”
学校党委深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在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此,学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将“铸牢”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在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水利党支部,墙上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牌匾熠熠生辉。作为教育部验收通过的标杆支部,这里的党员教师们正带领学生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岗”创建活动。如今,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100%,2名教师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让党旗在育人一线高高飘扬。
“把班主任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对民族团结工作突出的团队予以专项表彰”,一系列制度设计让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学校党委书记史文革常说:“只有把党建引领贯穿始终,才能确保育人航船不偏航向。”
强化培根铸魂,构建思政“大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堂上,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就“兵团精神与民族复兴”展开热烈讨论;课后,他们又相约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沿着军垦前辈的足迹重走戈壁荒滩。这种“理论+实践”的育人模式,正是学院“五位一体”课程育人体系的生动写照。
打造“耕心种德”思政精品项目,构建“11585行走的课堂”实践育人体系、“13455”劳动育人体系,“1+3+4+N”文化育人体系,打造“三阶四进两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场、展、室、馆、园”多位一体的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原创舞台剧《大漠誓言》已在兵团范围内巡演、展演20余场,各族师生在排演中深刻感悟兵团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军士学院的训练场上传来整齐的口号声,身着迷彩的学生们正在进行战术训练。学校整合军事必修课资源,新建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强化“兵”意识培育,让爱国情怀与国防观念在实训中生根发芽。“每次训练都能感受到前辈们屯垦戍边的艰辛,更懂得民族团结对国家的意义。”维吾尔族学生麦麦提·喀斯木说。
强化宣传教育,奏响团结“主旋律”
“快看,我们登上学校微信公众号了!”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龙狮社团的学生们兴奋地看着手机屏幕。2024年开设的石职印象栏目,将学校大型活动、师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日常都发在视频号里。公共基础学院的叶斯力和阿不都同学在学校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的分享《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两位同学的亲朋好友纷纷为他们点赞留言。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艾合塔木江同学把学校微信公众号在青春领航者栏目中报道自己的文章转发给亲朋好友分享喜悦。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新媒体内容,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榜样力量在云端传递,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一个榜样带动一群学生,一群学生影响整个校园”的辐射效应。
强化文化润校,厚植育人“沃土园”
社团文化节上,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刚落幕,汉族学生的民乐合奏《茉莉花》又奏响;草地音乐节里,学生同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穿越夜空。42个学生社团常年活跃,年均组织活动1500余项,大学生社团文化节、校园最强音等品牌活动吸引12.2万人次参与,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全覆盖。
作为文化润校的重要载体,学校连续承办六届兵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大赛包括诗歌诵读、剪纸、书法等2025年将戏曲艺术与非遗手工艺纳入竞赛范畴,参赛人数突破1600,更通过“八同”(书同文、学同窗、住同檐、行同伴、玩同乐、言同语、文艺同台、体育同场)育人理念创新实践,将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
在测试站,学校第二课堂依托其开展“理论+实操”教学,学生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发音纠正、模拟测试等训练,参加选课人次达350余人次。学校语委办承担十四师皮山农场国家通用语言脱贫攻坚行动,从2024年6月至今开展8场专项培训、录制120节微课,让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现在我能用普通话给孩子辅导作业了!”农场职工米色古丽开心地说。
强化人文关怀,架起心灵“连心桥”
“老师每周都来企业看我们,线上班会从不间断。”在新疆益中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习的学生阿里艳·阿不都拉说。学校对实习学生实行“每周线上班会+半月企业巡查”制度,通过工学云系统实时监控实习过程,近三年民族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针对 269 名困难毕业生,学校构建多维度就业帮扶体系,建立 “一人一档”,定制 “一人一策”。通过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精准帮扶家庭困难学生,“四项四联” 心理育人体系为特殊群体提供疏导,加大对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力度,解决其实际问题。
2025年暑假期间,按照学校“家访连心・携手育人”活动安排,教师家访团队分赴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深入学生家中与家长、社区干部围坐交流。家访中,教师既详细介绍学生在校表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学校办学理念与帮扶举措,又重点开展防溺水、防电信诈骗等安全警示教育,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共同探讨育人方法。现代物流管理231班乃皮赛・外力的家长买尔叶木・约曼紧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说:“学校不仅传授孩子知识,还教会他感恩祖国。”这种家校社协同的常态化育人机制,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深植根于每个家庭。
强化教学改革,交出育人“成绩单”
在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各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正在调试机器人,他们刚刚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这是学校深化“四主体・五融合・多通道”育人模式的成果缩影,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质量立校、技能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理念落地生根。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大赛中摘得国家级奖项58个、自治区和兵团级奖项299个,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1金3银8铜的成绩创下历史新高,技能大赛是熔炉,炼就了过硬本领,更熔铸了民族深情。
从党建引领到教学改革,从文化浸润到安全守护,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六个强化”如同六股坚韧的绳索,将各族师生紧紧凝聚在一起。在这里,课堂上的思想碰撞、赛场上的并肩作战、生活中的互助友爱,共同谱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篇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