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报道)连日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的足迹从医院病房延伸到乡村居所,从实习场地覆盖到家庭门店,用真心实意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次走访中落地生根,让民族团结的暖流在每一次交流中静静流淌。
病房里的守望与及时的援手
疏勒县人民医院,张国洲和代旭鹏两位老师走进了阿瓦古丽・伊卜拉伊木母亲的病房。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姑娘,正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母亲患肺源性心脏病卧床不起。日夜照料母亲让她休息严重不足,就在与老师交流时,她因低血糖突然晕倒。老师们当即呼叫医生,看着缓过神来的阿瓦古丽,他们第一时间联系班主任,建议学校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或捐款活动为她纾困。病房里的紧张与随后的暖心安排,让这个困境中的家庭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坚实支撑。
乡间的希望与政策的暖阳
喀什地区疏附县的村庄里,马木提、张国洲和代旭鹏三位老师走进了阿依努尔・排尔哈提的家。这个四口之家在父亲去世后,靠母亲种地、养牛羊和打零工维生。让老师们欣慰的是,教育的阳光正照亮这个家庭:姐姐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享受助学金和雨露计划,阿依努尔自己在读幼教专业,每学期有1000元助学金,弟弟上小学免学费住宿费。“将来,我想升大专,当一名好老师。”阿依努尔说着,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她现在家乡幼儿园实习,既能学技能又能照顾母亲。老师们看着她家院子里茁壮成长的庄稼,仿佛看到了这个家庭在政策帮扶下向上生长的力量。
车间的成长与家庭的担当
7月23日,老师们来到花园乳业石河子分厂的研发车间,图尔孙古丽・吐尔地正专注地调试着酸奶配方。她向老师展示自己参与生产的新产品——高蛋白无糖酸奶,骄傲地介绍着产品参数。“我想学好技术,以后让爸妈过上好日子。”朴实的话语里,是图尔孙古丽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老师们默默记下她的努力,计划从学业和实践上为她提供更多支持。
一次次家访,是心与心的碰撞,更是民族情的交融。老师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传递温暖,在了解困境的同时送去希望,在交流中凝聚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