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石职动态

研学、三下乡、家访——看石职师生的“铸牢”暑期实践

(杨慧 报道)盛夏的新疆,戈壁滩上的阳光炽烈明亮。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走出校园,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厚度,用行动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从戍边精神的研学传承,到“三下乡”的躬身实践,再到跨越千里的家访之路,一幕幕“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场景,正在天山南北徐徐铺展。

精神研学:在戍边故事中筑牢信仰之基

宁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调研团听着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讲解员的声音穿透时空,脑中还原着那段热血往事孙龙珍烈士用生命诠释兵团女职工的担当正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屯垦精神最生动的注脚。“家国”二字,是用热血与坚守写就的誓言。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的旋律随风飘荡。半个多世纪来,一代代官兵在这里扎根,用脚步丈量边关,用忠诚守护疆土。老师们更深刻地理解“它把根扎进戈壁,就把家安在了这里。戍边人的信仰,就是像白杨一样,站成不可动摇的界碑。”

“守边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宁。”当“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老人带着指节的沧桑、眼里的光芒说出这句话时,一个多小时的访谈里,老师们读懂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执着。

这场研学之旅早已超越“参观”的意义。师生们明白:戍边人的坚守是各民族共同守护家园的缩影,信仰的根基早已在“为国守边、为民奉献”的传承中深扎土地。调研团老师们说:“这些故事是融入思政课堂的‘活教材’,我们要让信仰的种子在年轻心里生根发芽。

三下乡实践:用专业技能绘就“铸牢”画卷

这个夏天,石职学子的“三下乡”足迹遍布各地,用专业技能架起“连心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非遗实践团在石河子市新华书店教市民体验掐丝珐琅技艺,“先把金丝掐出形状,再填彩砂,就能做出漂亮摆件。”实践团成员李雨桐看着大家的作品笑道。军垦养老院里,食品工程学院志愿者为老人表演节目、听老军垦讲边疆开垦故事,两代人的笑声交织成温馨乐章。

现代服务学院“通语筑疆”实践团走进幼儿园,用小游戏教孩子们说普通话;“云端芳翼”实践团在石河子花园机场锤炼民航服务技能;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团队在大庙村田间地头帮农户辨别杂草、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食品工程学院志愿者在景观河沿岸清理垃圾……从“技术惠民”到“助农兴农”,从“非遗传承”到“生态保护”,石职学子用行动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老人测血压时的细心,是教市民做非遗手作时的耐心,是田间地头劳作时的汗水。

家访连心:跨越千里的育人温情

“老师,你们真的从石河子来看我们啦!”莎车县努尔曼古丽·阿布都拉家的小院里,女孩看到杨彪老师,眼里满是惊喜。这个夏天,学院教师踏上“家访连心·携手育人”之路,足迹从阿拉尔市到英吉沙县,跨越天山南北,走进百余户学生家庭。

葡萄架下,努尔曼古丽的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抓饭,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反复说着:“学校像家一样,老师像亲人一样。”皮山县,李德良老师向麦麦提江·阿卜拉的父母展示学生实训照片,家长们的笑容格外香甜刘睿、王大宁两位老师走访阿克苏市维吾尔族学生古丽坚乃提・喀哈尔曼家时,得知古丽坚乃提的父亲正在医院就医,家庭暂时陷入困境。王大宁默默记下学生的家庭情况,承诺会帮助协调申请学校临时困难补助,临走时反复叮嘱学生:“照顾好家人,有困难随时找老师。”

从维吾尔族家庭的“洗手礼”到哈萨克族学生家的奶茶,老师们的笔记本记满家长的期盼。“每一次家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马木提老师说,“家访不仅是传递政策,更是把各民族的心连得更紧。”

同心筑梦: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败

从孙龙珍的热血到魏德友的坚守,从“三下乡”的服务到家访路的温情,石职师生用行动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戍边人“宁死不退”的担当,是学子们“学以致用”的实践,是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温情。

夕阳下,魏德友老人守护的界碑与校园五星红旗遥相呼应,家访路上家长塞的馕饼带着余温,“三下乡”学生笔记本上的村民笑脸格外鲜活。这些温暖瞬间,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动人乐章,在新疆大地上永远滚烫鲜活。